©中国青年报 2025-11-11 (0)赞 (0)回应
本文来源于©中国青年报,本站乃公益性发布
受访者或身边同龄人为方言的保护与传承做过哪些事情:
主动向长辈学习地道的方言词汇或谚语 56.43%
自己有意识地在特定场合多说方言 48.48%
录制、创作或转发过与方言相关的内容(如视频、音频、文章、方言配音大赛)30.77%
参与过与方言保护相关的社团、志愿活动或调研 19.05%
暂时什么都没做过,但未来可能会考虑 26.28%
什么都没做过,也觉得没必要 2.44%
“筷子在闽南语里是‘箸’,和李白《行路难》中‘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是同一个字。”林洁介绍着自己的家乡话——闽南话。“房屋在闽南话中读是‘厝’,眼珠是‘目珠’——这些都是现代方言与古代汉语相通的例证。”
林洁来自福建漳州,是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的大四学生,也是该校闽语社的创始人之一。在全国范围内,像林洁这样喜爱乡音、主动传播方言的大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或组建社团、举办方言赛事,或借助短视频、AI技术创新传承形式,让曾被一些人视为“土气”“过时”的方言,成为青春表达里的鲜活符号。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方言认知、使用与保护意愿调查”,共收到3360份有效问卷。数据显示,96.55%受访大学生对方言感兴趣,62.11%受访者非常希望从方言中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文化根脉,98.90%受访者表示愿意为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2024年,林洁选修了“闽南方言专题研究”课程,推开了一扇了解家乡话的大门,也通过这门课,成为学校闽语社的创始人之一。这一年,该课程的任课教师许彬彬根据学生所属的籍贯,找到包括林洁在内的5位土生土长的闽南人,作为社团成立的骨干。
“我们习以为常的乡音,承载着如此厚重的文化记忆,当代青年有责任传承、保护好闽南话。”这是闽语社第一任社长在申请表上写下的申请理由。最终,闽语社在学校团委的支持下,于2024年正式成立。
起初,社团招募了五六十人,但真正能参与社团活动的只有15人左右。“北方同学听闽南话像‘听天书’,有些同学上了几节课就退课了。”林洁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闽南话,闽语社参与举办了学校首届闽南语诵古诗大赛。2024年首次办赛,就吸引了来自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华侨大学、闽南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三明学院等高校的120余名选手报名。
决赛现场,闽南语版《上李邕》《将进酒》《长沙过贾谊宅》等古诗在赛场轮番上演。有同学演唱经典闽南语歌曲《爱拼才会赢》,厦大中国语言文学系还邀请到几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答嘴鼓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答嘴鼓民俗演出。
今年,比赛从校级升级为省级,结合厦门大学独特的地缘优势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与金门大学、台北大学、台北教育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目前比赛在初赛阶段。
数据显示,38.24%受访大学生精通方言,31.76%可实现熟练的日常交流,还有24.49%的受访者表示“能听懂但说得不流利”。在此背景下,方言社团、比赛等成为大学生认识方言、传承方言的重要平台。
资料显示,普通话与方言同根同源,皆扎根于古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先秦时期的“雅言”、秦汉至隋唐时期的“通语”、宋元时代的“中原雅音”、明清时期的“官话”等,既为普通话的形成奠定基础,也推动了方言的发展,二者共同构建起汉语语音文化的传承体系。
在林洁看来,普通话的作用是“打破地域交流障碍”,而方言则“承载着传承地域文化、历史的作用”,二者各司其职,共同构成丰富的语言生态。林洁认识一个马来西亚的华人同学,祖籍是福建莆田,“他会讲闽南话、普通话和马来语,对中国的认同感很强。”林洁说,她身边有很多这样的留学生,闽南话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家乡话”。
方言不仅是一种语言形式,更承载着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与地域的文化基因。
卢武是澳门理工大学文化遗产与人类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生,他从最初的对当地方言“完全陌生”,到现在偶尔能说几句粤语。求学期间,他在参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委托项目“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发现澳门多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习惯用方言口述技艺传承历程与文化历史。
此外,卢武注意到,参与项目的团队会完整录制传承人的方言口述内容,再由熟悉粤语的成员将其转化为文字文本,但部分方言词汇的理解必须结合当地文化背景。例如,“派利是”指澳门春节开工等场合派发红包的行为,“睇大戏”是澳门市民对“观看粤剧演出”的日常称呼。
方言不是孤立的语言符号,而是地域文化的“活态容器”。调查显示,96.55%的受访大学生对方言感兴趣,62.11%受访者非常希望从方言中更深入地了解家乡的文化根脉。
同时作为江西科技学院影视相关专业专任教师的卢武,会要求学生拍摄非遗项目或人类学题材纪录片时,尽可能保留采访对象的方言原声,他认为原汁原味的方言表达,能更加真实地呈现地方文化的风貌与内涵。
近年来,网络上出现了诸如“猴赛雷”“中不中”“你瞅啥”的方言梗,及各地方言等级测试,引发不少关注。中青校媒调查显示,68.96%受访大学生愿意“用新媒体进行创作(如制作短视频、播客、表情包)”参与方言的保护。
卢武在肯定此类现象的同时,意识到方言传承不能仅停留在“玩梗”或碎片化的体验层面。他认为,要让方言“活”下去,需要引导年轻人系统了解方言背后的文化语境,比如通过高校开设的地域文化通识课、参与非遗体验项目等方式,让方言与地域文化、历史记忆深度绑定。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保护传承方言文化”。光明日报联合调研组2024年调查显示,我国有350余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1200多个专家团队参与了“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
一些年轻人也参与了方言的传播和保护。林洁所在的闽语社,与一家热爱闽南话的校外企业合作,开展闽南话田野调查,并建立数据库,用于开发闽南话App。
数据显示,98.90%的受访者表示“愿意为方言的传承与保护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在互联网上,有人用粤语解说足球,用天津方言表演相声、用四川话讲脱口秀……此外,一些企业开发了支持多种方言语音输入的输入法,包括彝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和各类地方方言。
方言被誉为“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与普通话互补共生。“保护和传承方言不是抑制普通话的发展,只是在推普的同时保方言,给方言留下生存空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涉外学院汉语言文学教研室教师朱燕萍的观点,道出了方言与普通话关系的核心。
“希望方言永远‘活’着,能成为年轻人之间的默契和家乡联结的纽带。”在卢海宝眼中,客家话不是被封存在博物馆里的“遗产”,而是能用来拉家常、唱童谣、说“涯爱汝”的“活语言”。哪怕走得再远,听到一句“汝也是客家人咪”,便能瞬间找回那份亲切感,“希望乡音永远有处可诉、乡愁永远有人能懂”。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张仟煜 程思 孙子骐 李永熙
官方 天下粤商:拓展粤商产业资源,网罗广府商家商业信息 *进入频道
官方 网站建设:企业、政府、学校网站建设、开发、运营,3D网页开发(广州13423640808,深圳13922266979,微信同号) *在线咨询
官方 全能网队:让企业内低性价比的网站运营/设计师下岗!网站运营/SEO/SEM/AI优化/品牌拓展/建站 *在线咨询
官方 丰业合作社:广东省级示范社,30多年原产地批发供应荔枝、圣女果、番石榴、火龙果等 #13922255007 *在线咨询 *填写收购意向


粤人/粤机构/粤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