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夏文明 > 中国方言传承

走向多元共生的语言生态,方言是故乡之根

2025-11-17  (0)赞

加入微信群交流粤语推广传承

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本站乃公益性发布

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本学期为本科生开设《语言资源调查与保护》专业课。近期,2022级本科生苏禹霏、项渝锋、钱政语、欧阳雯川四位同学就普通话推广普及与语言资源保护开展了专题研究和课堂分享,以新颖的说唱文化“唱”出了普通话推广普及与语言资源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

汉语方言的传承挑战

当前,汉语方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传承挑战,其衰退呈现出复杂多样的形态:

1.雪崩型衰退。这种形态在一些地区尤为触目惊心。例如,苏州青少年中能熟练使用方言的仅占2.2%,青岛12岁以下儿童方言使用率低至0.7%,这些数据清晰地揭示了代际传承链条在部分区域的急速断裂,方言在年轻一代中几近消失。

2.冰消型衰退。这种形态体现在基数庞大但活力渐失的方言上。粤方言使用者虽众,但超过半数(52.8%)的广州人已感知其活力衰退,汕头等地的00后群体更是出现明显的方言使用断层,表明其根基正在缓慢但持续地被削弱。

3.水解型质变。这种情况则表现为方言随着时代发展其内在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官话区方言首当其冲,如安徽安庆青少年中完全掌握方言的比例已降至40.9%,显示方言不仅使用范围缩小,其自身的纯粹性和完整性也正被深度侵蚀。

然而,危机之中亦孕育着转机。令人意外的是,以Z世代(新时代)为代表的新生力量正借助新媒体平台掀起一股方言复兴热潮。短视频平台成为方言传播的超级引擎:快手方言音乐会单场观看量破亿,抖音方言内容年播放量超56亿次,“为家乡上分”等话题播放量突破20亿,展现了方言在互联网时代的巨大吸引力和传播潜力。这股热潮更实现了文化破圈效应:《山海情》的陕西方言、《繁花》的上海方言不仅成就了影视作品本身,更带火了地方文旅产业;方言说唱、翻唱及原创歌曲(如闽方言歌曲)在YouTube等国际平台播放量频频破亿,方言正以一种鲜活、时尚的姿态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成为连接年轻人和地方文化的纽带。

尽管如此,表面的热度之下,方言保护的深层困境依然严峻,亟需正视:

1.发音人危机是方言记录保存的瓶颈。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高度依赖55—65岁的方言发音人,在濒危方言区域,甚至不得不放宽年龄上限,寻找更年长的发音人,这反映了方言自然传承基础的极度脆弱。

2.技术瓶颈制约了保护效率。人工智能在方言识别上的准确率远低于普通话(如藏语中复杂的喉塞音识别率仅62.3%),导致大量录音资料依赖耗时费力的人工校正,阻碍了大规模数字化保存和分析的进程。

3.商业局限则体现在文化价值挖掘的不足上。当前流行的“方言梗”往往停留于猎奇和“魔性洗脑”的浅层娱乐,难以突破地域壁垒,更难以承载和传递方言所蕴含的深层历史、民俗与情感价值,其可持续性存疑。

推广普通话的深化发展

与此同时,推广普通话作为国家语言政策的核心,历经数十年努力,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1.普及率实现历史性跃升。2022年全国普通话普及率达80.72%,并设定了2025年达到85%的明确目标。尤其在民族地区,计划提升6—10个百分点,这为促进教育公平、区域发展和国家认同奠定了坚实的语言基础。

2.政策体系日益完善。推普工作已从“脱贫攻坚”的基础性工具,升级融入“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核心指标,在教育、就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形成系统化支撑。

然而,推普工作远未大功告成,尤其是在触及“最后一公里”的攻坚阶段,挑战更为艰巨:

1.区域不平衡成为显著短板。目前仍有9个省份的普通话普及率低于80%,这不仅制约了当地农民的职业发展和向上流动,也影响了他们对国家政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创新实践正试图突破这一瓶颈。国家每年组织约2000支高校团队深入中西部地区,开展“推普+语言调查”、“推普+职业技能”等项目。这些实践巧妙地将推普目标与地方实际相结合,例如设计“政策方言对照游戏”等活动,既提升了普通话能力,也尊重和记录了地方语言文化,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北京语言大学“语润童心”大学生支教服务队

3.科技赋能展现出巨大潜力。腾讯公益APP《普通话小镇》在青海幼儿园教师中日均使用超1小时,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教学能力。“大学生实践+科技赋能+文化融合”的创新模式,正成为加速向乡村振兴“最后一公里”渗透的关键力量。

构建多元共生的语言生态

表面上看,普通话推广的深入与方言的式微似乎构成了一种张力。然而,深入理解其本质价值会发现,普通话与方言绝非零和博弈的关系,而是功能互补、相辅相成、协同共生的有机组成部分

1.普通话的价值在于其作为国家通用语的“桥梁”作用。它是消除沟通壁垒、保障教育公平、促进社会流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凉山彝族地区通过推普助力乡村振兴,便是其促进发展、凝聚共识的生动例证。

2.方言的价值则在于其作为地方文化“基因库”的独特功能。它承载着千百年积淀的地方文化、民俗风情和集体情感记忆,是文化多样性的活化石,更是个体身份认同与情感归属(“乡愁”)的重要纽带。

要实现普通话与方言的和谐共生,关键在于破解实践中的矛盾与误区:

1.必须避免“一刀切”的执行偏差。诸如“校园全面禁止方言”等简单粗暴的做法,容易加速方言代际传承的断裂,伤害文化情感。

2.亟需澄清方言保护的误区。保护方言不等于复古或排斥普通话,其核心在于活态传承——让方言在现代生活中找到新的表达空间和生命力(如融入曲艺、影视、音乐创作)。更重要的是倡导两种表达能力协同发展,如同在珠三角地区广泛实践的“普通话+粤方言”模式,让个体能够在不同场景下自如切换,兼备沟通效率与文化认同。

基于此,探索切实可行的协同路径至关重要:

1.明确分层使用,划定功能边界:关键在于根据场景清晰分工。在正式、公共、跨区域交流场景(如教育、公务、职场)中,普通话应作为主导语言,确保沟通高效顺畅;而在非正式、私人、地域性场景(如家庭、社区、地方文化活动)中,则应为方言保留充分空间,维系其情感纽带和文化传承功能。这种分层不是隔离,而是各司其职。

2. 推动教育双向赋能,弥合代际鸿沟:学校教育应以普通话为教学语言,保障学生掌握国家通用语能力。同时,应积极探索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方言文化兴趣课(如教唱长沙童谣、学习方言俗语故事),将其作为地方文化教育的一部分。尤为关键的是,要培训教师理解和尊重方言文化背景,避免因语言差异产生歧视或偏见,营造包容的语言学习环境。教育应成为连接普通话与方言、促进两种表达能力共同发展的桥梁。

3. 激活媒介创新,焕发方言新生:现代媒介是方言活态传承与传播的强大引擎。

影视游戏赋能:《繁花》上海方言版、《山海情》陕西方言版的成功充分证明,方言不仅是真实的表达工具,更是极具感染力的文化传播载体,能赋予作品独特的地域魅力和文化深度。

短视频与新平台破圈:沪剧院演员徐祥在抖音以“段子+教学”形式吸粉百万,B站上众多方言配音动画让异地观众领略到不同方言的趣味与魅力。这些生动案例深刻说明,新媒体技术能够有效帮助方言突破地理空间的限制,使其从地方性语言转变为具有广泛吸引力的“流量密码”和文化符号,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多元统一,生生不息

普通话是通向更广阔世界、实现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桥梁”,而方言则是连接血脉根源、滋养文化认同的“故乡之根”。二者协同共生的核心,在于彻底摒弃非此即彼的对立思维,致力于构建一种“主体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和谐语言生态。普通话如同水,解沟通之渴,惠及众生;方言则似茶,品文化之醇,滋养心灵。当现代技术能让这缕“茶香”穿越时空阻隔,当艺术创作能让这份“茶味”沁入更多人的心田,方言便能挣脱成为博物馆“标本”的命运,真正转化为流动不息、富有活力的文化基因。唯有如此,中华文明的语言图谱才能在保持国家通用语统一高效的底色上,绽放出万紫千红、斑斓多彩的方言之花,实现真正的生生不息。

 
 

文章来源:北京语言大学语言科学与资源学院2022级本科生苏禹霏、项渝锋、钱政语、欧阳雯川

题图来源:



官方 天下粤商:拓展粤商产业资源,网罗广府商家商业信息 *进入频道

官方 网站建设:企业、政府、学校网站建设、开发、运营,3D网页开发(广州13423640808,深圳13922266979,微信同号) *在线咨询

官方 丰业合作社:广东省级示范社,30多年原产地批发供应荔枝、圣女果、番石榴、火龙果等 #13922255007 *在线咨询 *填写收购意向


赞助商连接
3D开发
百度搜寻:《走向多元共生的语言生态,方言是故乡之根
如本文侵权,请把本文相对应的原创链接及文章作者证明发至邮箱service@yuetol.com,核实后本站即删除。



相关话题Tags


相关内容


网友回应 更多回应(0) 进入可赞踩

发表回应
默认免登陆匿名发表
   

粤村镇点击此处一分钟即可智能化为您的村/镇 开通「某某村之窗」!其他类型注册:粤人 | 粤机构 | 公司


IT